不朽情缘MG官网第四届肿瘤基因大数据年会(BDCG)刚刚落下帷幕,本次会议,不朽情缘MG官网与临床专家合作的研究成果纷纷亮相,为临床专家的临床决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继主会场后,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肿瘤基因数据助力临床新决策专场”的精彩回顾。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力教授
该分会场由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力教授和誉衡生物孟海津博士担任主席,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等多家单位的近百位专家参会。会议分为“分子特征助力肺癌治疗新决策”、“免疫治疗热点及探索研究”和“肿瘤全病程检测与治疗决策”3个部分进行,最后张力教授进行点评总结。
分子特征助力肺癌治疗新决策
北京医院李琳教授(左)和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蒋华教授(右)主持
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腺鳞癌克隆起源及治疗靶点领域的研究成果。林教授在一项晚期NSCLC的研究中发现,腺鳞癌中腺癌成分与鳞癌成分的PD-L1表达存在显著差异,这引起了他对腺鳞癌的起源和治疗靶点以及免疫微环境及其异质性的研究兴趣。其团队采用不朽情缘MG官网1021Panel测序,围绕腺鳞癌的起源和治疗靶点进行了三个阶段的研究。研究明确了腺鳞癌为单克隆起源,可能起源于腺癌,鳞癌成分可能是腺癌转化,临床诊疗过程中,基因检测应该成为常规诊疗手段,基于驱动基因阳性的靶向治疗可以成为标准治疗。此外,林教授还分享了他在免疫微环境及其异质性方面的探索,目前研究已初步完成,我们期待文章发表。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樊再雯教授从非小细胞肺癌的NCCN指南出发,提出不同分子分型决定不同治疗方案。然后,樊教授依次介绍了NTRK、RET、MET和NRG1少见靶点NSCLC患者的治疗方案和临床试验进展。拉罗替尼和恩曲替尼是两款获批的NTRK融合靶药,均显示了良好的抗肿瘤有效性和持久性,且安全性良好。针对RET融合的两款新药——BLU-667和LOXO-292正在试验中,其 II期结果也都表现出显著持续的抗瘤活性。MET扩增及14外显子跳读的NSCLC患者,NCCN指南推荐克挫替尼。另外,默克公司研发的Tepotinib药物已在不同的治疗线数显示了较好获益。针对EGFR/MET双靶点的新药JNJ-372也显示出有效性。尽管阿法替尼在NRG1融合的NSCLC患者研究中,ORR达到33%,但其OS与整体人群的并无显著差异。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亚雄博士介绍了其团队关于NSCLC瘤内异质性(ITH)的研究成果。肿瘤异质性是时空变化的。异质性研究在预测预后、耐药分析及辅助诊断方面意义重大。研究团队前瞻性探索了亚裔不同分子亚型的NSCLC患者ITH,共入组32例早期患者,采集患者术前外周血和术后组织,多区域组织取样后,利用不朽情缘MG官网1021panel测序,比较EGFR阳性腺癌患者、KRAS阳性腺癌患者、EGFR和KRAS均阴性的腺癌患者、鳞癌患者四组不同分子亚型的基因组特征。结果表明,ITH广泛存在,其中EGFR阳性腺癌患者的ITH最高,可能导致免疫治疗获益差。异质性还会影响TMB值,ITH高的患者其TMB值需要修正。另外,ctDNA检测对分析ITH价值有限。
免疫治疗热点及探索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周爱萍教授(左)和陕西省人民医院白俊教授(右)主持
王志杰教授:免疫治疗的非典型反应为临床带来新挑战,需深入研究反应机制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志杰教授从免疫治疗的反应机制出发,依次介绍了好转、延迟反应、进展及分离反应的定义及挑战。好转,顾名思义,是指病灶缩小或无新病灶。延迟反应则是指肿瘤缓慢缩小,这主要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激活需要时间。进展比较复杂,分为真进展、假性进展和超进展3种类型。真进展无需赘述,假性进展是指影像学上发现肿瘤增大或新病灶出现,但继续用药却可以达到客观缓解或疾病稳定。ctDNA检测能够有助于假性进展判断。超进展则是影像学上快速或爆发进展,其biomarker仍在探索中。最后是分离反应,表现为影像学上一部分病灶增大,同时另一部分缩小,因为数据缺乏,还没有评价标准。
孙永琨教授:联合免疫治疗,使MSS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受益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永琨教授回顾了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发展过程及其挑战。孙教授指出,2015年ASCO大会上,研究人员发表了MSI-H的mCRC患者能够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研究结果。2018年,免疫联合治疗被写入了结直肠NCCN指南。目前,MSI-H/dMMR是mCRC免疫治疗获益筛选的金标准。然而,中国的MSI-H结直肠癌患者仅约占6.25%。对于占绝大多数MSS的mCRC患者如何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呢?单药治疗已经失败,联合治疗带来了新希望。正在进行的CCTGCO.26和REGONIVO两项试验,均已证实联合免疫治疗对MSS结直肠癌患者有效。他还介绍了TMB、MSI、PD-L1、POLE等Biomarker在获益人群筛选中的价值。
孟海津博士:国内首个抗PD-1全人抗GLS-010在宫颈癌临床试验中,表现超预期
我国宫颈癌既往的研究数据表明,晚期和转移性宫颈癌患者的组织PD-1阳性率更高,免疫治疗或将大有可为。目前国际上CM-358试验和Keynote-158试验等研究已分别就纳武单抗和派姆单抗治疗晚期宫颈癌患者的单药临床研究。本次大会上,孟海津博士介绍了GLS-010新药在晚期宫颈癌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GLS-010是国内首个抗PD-1全人抗(100%氨基酸序列),在GLS-010参考了O药的全人抗筛选和K药的药理活性,动物实验表明其抗肿瘤活性介于O药和K药之间。目前在进行I期临床试验,在已给药的12例患者中,药物的反应率达25%,展现出了预期的疗效。数据还在积累,孟博士表示,期待下一年大数据年会,可以展示更扎实的试验数据。
在讨论环节,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李翀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宋雨光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心情教授和北京医院黄莹莹教授讨论了“面对免疫治疗的复杂性,未来免疫治疗的生物标记物不应该是单一选择,将多组学技术手段整合用于个体化免疫预测体系,我们还有多远?”
李翀教授认为免疫治疗仍有很多未知,获益人群比例还不高。PD-1表达和TMB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更为复杂,达到精准会比较难,将多指标联合进行免疫治疗获益人群筛选是方向,需要大规模数据来验证。另外,免疫治疗具有正相关和负相关指标的探索也需要加强。
宋雨光教授提到免疫治疗精准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可以另辟蹊径,从寻找超进展和假性进展的biomarker出发,将不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找出来,将复杂的免疫治疗简单化,也会提高免疫治疗的精准度。
林心情教授认为免疫治疗的疗效,是肿瘤组织与机体免疫系统博弈的结果。免疫系统识别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从而选择性地杀死肿瘤组织。另外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微环境等因素对应答的影响也要探索,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全面多维的预测指标。
黄莹莹教授认为精准预测的biomarker很难寻找,我们需要构建大数据分析平台,去分析肿瘤细胞、微环境和T细胞,同时将临床治疗信息等数据结合起来,分析哪些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哪些不能,从而实现精准化免疫治疗。
肿瘤全病程检测与治疗决策
北京协和医院赵林教授(左)和辽宁省肿瘤医院张睿教授(右)主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新教授做了《支气管冲洗分子检测现状及应用价值》的精彩报告。由于活检小标本和细胞学标本的局限性,探索新的可以用于基因检测的快速、准确的临床标本非常重要。张新教授深入分享了团队通过支气管冲洗液进行基因检测的研究的经验和技巧。研究采用不朽情缘MG官网1021 panel检测发现,支气管冲洗液与组织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其对EGFR检测结果不亚于活检组织,且气管镜充洗液沉淀及冲洗洗液上清中检出的SNV、CNV及SV与石蜡包埋组织相比一致性较好,个别案例优于石蜡组织。这表明,支气管冲洗液是一种有潜力的分子检测标本,接下来,张新教授称需要深入研究支气管冲洗液机制等,思考是否可以将支气管冲洗液的理念应用到更多领域。
王桂华教授:精准医疗时代,需要对肿瘤基因水平的改变进行全面的检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桂华教授介绍了转移性结直肠患者的精准治疗。依据分子marker不同,临床上将mCRC患者分为RAS突变型、RAS野生型和dMMR/MSI-H三种分子亚型。其中,RAS突变型患者,采用化疗+贝伐单抗抗联合治疗。RAS野生型患者需进一步分子分型,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案。dMMR/MSI-H患者则采用PD-1/L1抑制剂进行治疗。王教授认为精准医疗时代,我们需要对肿瘤基因水平的改变有更多关注,除RAS、BRAF外,结合多融合基因、HER2状态等全面的基因检测在结肠癌治疗中具有积极意义。
最后,会议主席张力教授进行简要总结,他指出,专家们的报告既立足临床实践又结合自身研究,很有意义。希望不朽情缘MG官网能够继续举办这样的大会,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产出更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