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HCC)异质性非常高,为诊断和预后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血甲胎蛋白(AFP)水平和组织活检,二者在敏感性和应对肿瘤异质性方面均不能令人满意。ctDNA作为一种无创的肿瘤基因图谱分析工具,已经在众多癌种证明了其使用价值。那么对于HCC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是否可以发挥同样的效果呢?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中心黄健教授与不朽情缘MG官网合作,首次将ctDNA用于HCC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为HCC早期干预提供了分子层面的证据,并提出了一种可改善HCC患者的临床管理策略。文章在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线上发表。
研究简介
研究分析了26例接受根治性手术的HCC患者的肿瘤组织及术前/术后血样,此外还分析了10例肝炎患者和10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样。通过对所有样本进行混合捕获和基于定制Panel测序,评估ctDNA在HCC患者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并尝试揭示癌前病变和HCC之间的基因组差异。
一、ctDNA分析与肿瘤组织测序具有高度一致性
液体活检因其能够克服肿瘤异质性的特点而受到临床专家的广泛关注,但其与“金标准”组织活检的一致性也是临床应用中普遍关心的问题。结果显示,25例HCC基线血浆样本中总计检测出139个体细胞突变涉及93个基因,其中69个突变(49.6%)可同时在肿瘤组织DNA中得到验证,在23例患者中,至少可发现1个重合突变,7例患者的ctDNA和肿瘤组织DNA突变情况完全相同(26.9%)。驱动突变比非驱动突变表现出更高级的一致性(67.6% vs. 33.8%)。
ctDNA中检测出的基因突变以及与肿瘤组织中的重合情况
此外,TP53是最常见的突变基因,R249S是最常见的突变位点,而该位点突变在既往报道中与HBV感染/黄曲霉素暴露有很大联系,这种富集检出也从侧面体现了中国HCC患者病因的特殊性。
二、ctDNA有助于肝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研究发现,cfDNA与临床肿瘤负荷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性,而AFP水平未发现此相关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与HCC患者对比, cfDNA或ctDNA参数存在较大差异。在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的鉴别诊断中,其性能与AFP相当或超过AFP。此外,HCC突变影响的分子功能与肝炎/肝硬化突变影响的分子功能和信号通路不同,从分子层面给出了鉴别肝部良恶性病变的方法。
HCC与肝炎及肝硬化血液生物标志物的差别
三、ctDNA也许是预测HCC术后复发和生存的潜在标志物
肝癌的预后一直是临床比较棘手的问题,微小残留(MRD)是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如果能早期识别MRD,提前干预,或可提高肝癌的预后。本研究分析了25例患者术后血cfDNA及ctDNA参数,发现有突变检出的患者,其术后生存显著差于术后血无任何突变检出的患者;在同样检测到突变的患者中,ctDNA水平较低的患者,其术后生存也显著优于ctDNA水平较高的患者。这表明ctDNA是预测HCC术后复发和生存的潜在标志物,可用于肝癌术后监测,这一点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术后ctDNA 用于HCC预后评估
H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处于晚期,这为临床诊疗和患者预后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研究团队分别从诊断和预后的角度对HCC诊疗进行了探索, 提供了全新的HCC治疗管理思路。随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将会推动未来肝癌诊疗的进一步完善。
编后语
从临床表现来看,肝癌早期患者手术后,预后和整体生存期均明显优于晚期患者。这表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肿瘤远期疗效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主要的预后体系TNM分期和肝癌标志物AFP等在预后和复发风险评价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液体活检技术或许可弥补这个缺口,实现肝癌预后更加精细化的风险分层。
不朽情缘MG官网与众多临床专家合作研究发现, ctDNA和肿瘤组织DNA在肿瘤突变基因分析方面一致性非常高,这一点不仅在肿瘤晚期,肿瘤早期的检测一致性也同样很高,这一点在黄健教授的研究中也得到证实。同时,术后ctDNA 监测发现,患者术后ctDNA阳性,其术后复发风险明显高于阴性患者;同样阳性的患者中,ctDNA水平较低的患者,其术后复发风险也显著低于ctDNA水平较高者。这再次表明,ctDNA对于实现肿瘤“预后+监测”管理的巨大潜力。
基于对ctDNA 研究及验证,不朽情缘MG官网即将推出肿瘤围手术期基因监测产品OncoS系列。该产品专为早期实体瘤患者围手术期的用药提示和术后复发风险分层而定制,依托目标区域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肿瘤组织进行1021基因检测,为患者提供新辅助和辅助用药提示;对手术后血浆样本进行超高深度测序,实现个体化术后复发风险分层,为后续治疗决策提供多维度参考信息。产品将于2020年上市,敬请期待!